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中国大别山康养论坛耕育田园、山林康养助力生态扶贫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0 |浏览次数:
       10月15日,由中国地名学会文旅委员会等单位主办,湖北省老促会等单位承办,全球中医农业联盟、北京三品汇生态科技公司协办的“中国鄂豫皖大别山康养论坛暨生态扶贫座谈会”在湖北省红安县举行。参加论坛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张建华,湖北省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刘建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兼文旅委员会会长孙建,湖北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北京中农博后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栋,湖北省扶贫基金会秘书长许忠祥,湖北省老促会老区部副部长张培铁,太平洋建设董事、高级副总裁杨洁,红安县扶贫办副科级干部罗红卫,二程镇党委书记李银飞、镇长黄从发,王家冲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代表等。
       2018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发布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2020年9月18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与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共同开展生态农林产品相关工作、助力生态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依托生态品牌,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山林康养(山水田林草康养)模式属于自然生态康养,耕育康养、田园康养模式具有人文康养的特点。农村新兴发展模式之一应该依托自然田林康养环境与耕育田园的人文环境,以三产业融合为手段,以康养农业为指导,把农文康旅相结合,满足客户的生态饮食、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生态体验等健康养生需求。
       张建华校长发言,红安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康养文旅的好地方,发展潜力巨大。农业康养产业为城镇居民提供康养消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可以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他认为,康养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自然环境优越是发展康养旅游的首要条件。红安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山川秀丽、空气清新、地貌奇特、天然氧吧,山林地区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红色文化底蕴也是康养旅游基地的优越本条件,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根据红安县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发展康养农业、旅游农业。把武汉和周边的需求康养群体引进来,把绿色发展、红色发展、康养基地、民宿、健康食材与他们对接好,把“生态产品”变成品牌产品。依托武汉市、长江经济带等,打造世界级康养圣地。他建议红安县借助于中国农技协牵头推广的“科技小院”模式,实施乡村科技兴农集成服务。“科技小院”是解决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问题,优化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科技小院”建成“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育”相结合的基地。
       刘建新理事长发言,红安具有青山绿水、生态食材、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好地方。突出生态优势,努力打造出康养中心,精品民宿,把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面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树立原生态的特色农业品牌与生态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武汉市和长江经济带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孙建会长以“耕育田园与山林康养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发言:红安县2019年森林覆盖率48.7%,具有巨大的山林康养和田园康养潜力。耕育康养、田园康养、山林康养理念的是2016年7月16号,在贵州荔波中国生态志愿者之家“中国好生态”启动仪式上,由耕育首倡者提出,同时发布了中国生态志愿者宣言。2016年底国家发布的《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又被写入了“耕育田园”:“绿水青山、耕育田园、水土气林、立体防线、产业品牌、旅游优先”第一次提出了耕育田园“水、土、气、生(林)”立体防护等生态要素,2017年初“田园综合体”成为全国发展模式。2020年8月14日,在联合国工发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单位举办的“首届全球康养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又一次强化了耕育康养、山水田林草康养和农业康养的模式。
       山林是山水田林草,山林康养包括森林康养,是森林康养的延伸和补充,森林康养更偏重于自然,对生态保育和开发条件要求特别严格。山林康养可以自由的延展为田林康养、山水康养、湖泊康养、草原康养、湿地康养等,理念宽泛,形式多样。山林养生与森林养生的区别是山林的起点门槛较低,容易发展;山可以是绿水青山,林可以是森林和果林、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等。而森林对林、竹高度和直径、郁闭度(大于0.20)要求起点高,联合国粮食组织定义的森林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而且森林景观单一,而且保护区有政策限制,山林包括水田草,景观多样性,民房变民宿,农民生产的生态农产品可以就地转化,促进消费扶贫和生态扶贫。
       山林康养是把山水田林草的生态和耕育文化的人文资源与医、康复、营养学结合,开展养、康、疗、休、游等系列调节人类身心健康的服务。山林康养是研究自然生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开发康养产品,合理组织康养活动,突出自然康养功能。结合观赏、体验、旅游、运动、饮食和文化启智,以及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
       孙建介绍,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人之事,育养第一。“耕育田园+山林康养”模式是产业融合、跨界融合,深度融合,农文康旅融合的产物,也是康养与教育、农业、美食、中医药跨界融合结晶;借助于标准、质量、品牌,探索开展“新康养”模式,寻求人与自然融合,创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康养模式,发展“山林+田园+民宿+文旅+康养”复合产业,提升乡村经济收入,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1、田园康养:随着现代社会城镇化和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老龄化和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食材和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生态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逐渐上升为主要问题,人们从内心期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康养模式。山林康养、耕育田园康养依托山水田林草生态景观、优质的环境、健康的食材、浓郁的文化,结合中医保健理念,开展一系列健康养生活动。
旅游是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的自然人文初步体验,康养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康养是生活富足后条件下,衍生出来的身心和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验。康养农业将康养带入田园,赋予农业新的功能,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中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积淀了深厚的耕育文化,农业的多功能性天然禀赋,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与潜心耕读,农业体验与康养高度融合,可以满足身体健康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城市繁忙紧张生活带来的压迫感。田园康养以乡村为平台,搭建田园、民宿和自然三大板块。将村庄和田园融合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将农村的闲置用房变成民宿的庭院,体现乡村的自然性。通过农作、农事劳动,实现康养目的。
       2、山林康养:是容易普及的多功能康养产业,山林康养靠近原住民的居住区,可以利用现有设施,更容易启动,更适宜人类久居。山林康养与原住民融合,第一有文化根基,二有生态食材,三有配套服务设施和工作人员。是一项生态扶贫、消费扶贫、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人类共赢。森林、山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是人类的“长寿素”,可以影响人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质量,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山林康养是健康中国的新产业,是农林业与康养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它不仅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重要作用,还将成为国民共享的一种生态福利。
       3、耕育康养:耕是耕牧渔樵四传统,代表自然历史和传统。涵盖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育是孕生抚培四育程,包括德智体美劳。代表文化教育和传承、人文民俗,风土人情。耕也代表广阔的大地,代表着原住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五千多年的生命和文化传承代表这里适宜生存,人类在经过工业化的洗礼后,各种环境问题凸显,各类疾病缠身,亚健康状态普遍。人类面临生存、健康、可持续繁育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科技进步的同时,生活上需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精神上需要回归家园、回归人类进化的故乡。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大概有“探险评估、开发利用、旅游、旅居、康养、居民”六个阶段。康养不是旅游,旅游可以有惊险,而康养更像是旅居的提升。康养必须实现自然康养、人文康养以及原住民的融合,单纯的追求自然高山大海,不一定适宜人居,而且影响大自然的生态保育。只有在广阔的原生地上,有世代居住的原住民才是检验是不是适宜康养的地方。
       红安县扶贫办副科级干部罗红卫介绍,为加强产业扶贫,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该县设立了1亿元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红苕、蜂蜜、老君眉茶、有机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坚决兑现奖补政策,大力推广“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宽贫困对象增收渠道。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据悉,红安县是中国将军第一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为1796平方千米,总人口66.36万。这里曾养育了明代思想家李贽,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兄弟,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等三支红军主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红安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
       2020年红安县高质量发展聚焦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发展与文旅融合齐头并进,提升乡村游,拓展红色游、康养游、体验游等新业态,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供给,推动质量变革。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30多万亩,有林地面积12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32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速全市第一。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基层代表有:红安县老促会会长王旺松,副会长吴家永,副会长刘兴吾,副秘书长吴吉东,王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武建立,王家冲村妇女主任武元英,驻村工作队队长吴永华,大学生村官陈凯等。论坛前后,为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生态、生存、生命三生共同体,论坛专家和领导分别赴大别山邻区安徽六安市和金寨县等地进行考察;以养促康,促进区域高质量经济协同发展。
       论坛期间,红安县副县长鲍晨辉等部门接待了来红安参加论坛的领导和专家。专家建议,红安县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挥红安苕等国家地理标志的功能,加大原产地域特色农产品和商标的开发保护,以发展生态食材与健康农产品为特色,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态农产品和健康食品。采用健康农业、康养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高质量发展模式,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球中医农业联盟:杨超、莫冬、王颖供稿)
Copyright © 2002-2018 中国生态产业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 支持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 中国食品报社中食创学院 联系电话:010-62136011 Email:gjjnpg@163.com  
京ICP备18037021号-3 非商用版本